


(通讯员 谢孟洁 孙苗苗 陈艺木)7月17日,文学院“‘沅’梦湘陵,你我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前往沅陵县档案馆,与沅陵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华进行深度访谈,共探非遗创新传承之道,为乡村振兴有效赋能。
据了解,沅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着众多非遗项目。其中包括,《辰州傩戏》《沅陵传统龙舟赛》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沅陵山歌》《二酉藏书洞的传说》《碣滩茶制作技艺》《辰州剪纸》四项省级非遗项目,《沅陵刺绣》《哇乡人婚俗》等十四项为市级非遗项目,还有十多项县级非遗项目。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主,各地纷纷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品牌。在这种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沅陵面临着如何发挥非遗文化经济价值的严峻挑战。因此,研究在乡村振兴领域下沅陵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如何推动沅陵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
在介绍沅陵非遗项目发展现状时,张华表示,沅陵县政府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保护基地,每年会定期举行龙舟比赛、山歌培训会等等。沅陵目前传承非遗文化的主要形式是“非遗进校园”和“非遗进社区”,通过各部门协调合作,将非遗文化融入青少年教学计划和社区日常活动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整个社会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乡村振兴的大视角下,您认为沅陵非遗文化又如何为乡村振兴服务呢?”针对这一问题,张华从不同的视角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解读。一方面,沅陵县始终为非遗文化赋予更多的经济价值而努力,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开发多功能非遗产品;开设非遗作坊和非遗工坊,解决乡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非遗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大学生的助力。以沅陵山歌为例,许多非遗文化因其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历史性不被年轻人广泛接受。比起需要花时间进行了解的具有内涵的沅陵山歌,简单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沅陵非遗文化传承的难题之一。张华认为,大学生们更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是促进非遗文化同新兴文化形式适应性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美学观念。非遗需要传承,因为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体会到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非遗也需要创新,正如张华所说:“非遗具有富有生命力的良性基因,我们不仅要在传承中发掘非遗的良性基因,更要使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在打牢精神印记、赓续薪火的同时,开掘产业和市场富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审核:刘宓蜜
编辑:向思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