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少彬 刘涵博 杨张英)7月15日至16日,为调查白箬铺镇和村周边竹类、昆虫以及青蛙物种多样性,发掘天然生态资源,切身体会自然教育模式,“奇趣科普,乡约盛夏”——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赴白箬铺镇暑期实践调研团举行系列动植物调查实践活动。生科院副教授兼实践团指导老师范雄伟指导此次实践活动。
利用昆虫趋光性这一特征,队友们在范雄伟的指导下搭建起灯诱装置。队员们利用昆虫小屋与生态瓶收集到包括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多种昆虫,并查找资料对其进行物种鉴别与标本制作。队员们跟随范雄伟来到水稻田地,发现了黑斑倒褶蛙等蛙类。范雄伟对不同蛙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做了细致讲解。在寻找途中,队员们也观察到了狼蛛、福寿螺等各式各样的生物,对奇奇农庄的生态情况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7月16日下午,队员们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将分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鉴别出包括矢竹、毛竹在内的十种竹类,填补了奇稷布谷学堂竹类植物相关教学领域空白,丰富了儿童自然友好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
据资料知,白箬铺旧时驿站以十里为一铺,原盛产箬竹,从枫树铺至此十里,故名白箬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白箬铺镇竹类植物种类繁多,生长旺盛,分布密集,具有较强生物研究价值。
此次系列动物调查实践活动扩展了队员们分类学知识储备,完善了队员们的自然科普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加深队员们对自然教育理念的理解,激发队员们对于自然教育的热情,同时有利于加深队员们对白箬铺镇周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为生态建设赋能科普教育探索了一篇新的领域。
生科院“奇趣科普,乡约盛夏”暑期实践团部分成员参加此次实践调研活动。
审核:周冲
编辑:曾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