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考试周焦虑情绪如何被量化预警?深夜的情绪低谷可以向谁倾诉?
面对高校学生多样化、隐匿化的心理需求,湖南师范大学探索的“麓山心语”AI+心理育人模式,正通过一系列精准而温暖的科技手段,给出创新答案。
精准识别:为4万名学生绘制“心理数字画像”,动态预警危机
传统心理筛查依赖人工和量表,存在覆盖盲区和响应延迟。为解决这一痛点,“麓山心语”AI⁺心理育人项目打通了心理、学工、教务、后勤四大系统,将学生的心理普查、奖惩记录、学业成绩、消费记录,乃至社交媒体文本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整合分析。
“我们不再是‘凭感觉’或‘等报告’。”项目团队介绍,“系统通过自适应神经网络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能为学生绘制动态的‘心理数字画像’,并预测其心理风险等级。” 这一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能根据季节、学业周期等因素动态调整预警阈值,例如在考试周适当提升“焦虑”指标的m敏感性,使得预警更加灵敏和精准。
目前,该校前期已建立学生动态心理档案4万余份.

以心理专干老师为原型研发的“AI心理老师”数字人
个性干预:阶梯式响应,从智能推送到专家会诊
识别之后,关键在于干预。“麓山心语”AI+心理育人团队采用了“AI响应—人工介入—专家会诊”的阶梯式干预体系。
对低风险学生,AI承担起一线守护职责。系统会向学生推送正念音频、呼吸训练等定制化资源。特别是开发的“AI心理老师”数字人,能提供7×24小时的情绪疏导。此外,该校安装了“倾亭”线上自助心理倾诉平台。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湖南师大心灵驿站”等服务平台已积累心理健康音视频资源200余节,推文500余篇,关注量达1.8万名。
而对中风险学生,系统会提示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线上评估与干预。对高风险学生,则立即启动“家—校—医—社”协同联动机制,确保有严重心理危机或自伤倾向的学生能迅速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形成闭环支持。

湖南师范大学第十五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
思政引领:VR技术赋能“思政润心”,打造“湖南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不止于干预,更在于积极引领。“麓山心语”AI+心理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心育全过程。
线上,项目探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VR场景还原技术,构建动态适配的知识图谱,希望未来能让学生跨时空、沉浸式地接受思政教育,在虚拟体验中锤炼心理韧性。
线下,品牌活动成效显著。该校在“5·25”等重要节点开展心理趣味运动会、微团辅、草坪音乐会等活动,每年覆盖师生8000余人次。其中,由学生创作的心理剧《茶》荣获全国高校心理剧百佳剧目及创新剧目奖,成为思政与心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
经过数年实践,“麓山心语”AI+心理育人模式已结出硕果。该项目不仅主持相关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更将标准化服务模式输出至吉首大学等3所对口协作学校进行试点,形成了可复制的“AI⁺心育”湖南经验。
未来,项目团队表示将致力于打造“数智+心育”宣讲品牌,并攻关“技术+伦理”核心难题,计划制订《高校AI心理服务技术标准》,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样本。
作者:杨斯涵
责编:杨斯涵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11/3094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