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例选取大学校园里在学业、经济、交友和情感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给予特别关爱且自信水平较低的女大学生共20人做为辅导对象,对她们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自信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以积极心理学、自信的概念和结构、团体心理辅导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认知-行为矫正”、“素质拓展训练”、“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剧”等心理辅导技术。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前和结束后以及三个月后用《大学生自信量表》[1]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2]两个量表对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和控制组进行测量,将测量得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自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经过长时期的追踪显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有一定的长效性。本案例成功实施的经验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行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提供参考。
随着历年来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我校女生的比例已接近70%,女生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女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成长经历和遭遇应激事件等各种因素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交互影响,使得一小部分女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导致自信心缺乏,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对于改变大学生认知,培养交往技能,提高自信心等方面较个体咨询具有显著的优势。[3]本案例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对需关爱女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自信团体心理辅导,探讨提升其自信心,增强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一、团体成员招募
通过自愿报名和个人评价问卷(PEI)调查[2],选取大学校园中需特殊关爱且自信水平较低的女大学生做为辅导对象,通过电话约谈并征得其同意后最终确定20名学生为自信团体心理辅导组的成员,再选取另外20名自信水平偏低的需关爱女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对自信团体心理辅导组开展每周一次,每次 1.5 小时,共计九次为期两个多月的团体辅导,对照组则不参加任何形式团体辅导。
二、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1、引导成员在积极、真诚、安全、支持的环境下,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现优势自我,增强自信。
2、引导成员学习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挫折应对等与提升自信相关的技能、技巧以进行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
3、引导成员进行身体、学业、人际等方面的自信训练,在积极行动中体验自信,并将经验迁移到真实的情境中去。
4、引导成员澄清价值、积极规划未来,提升自信,畅享幸福。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一)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理论。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旨在通过运用个体的性格优势与美德等练习,对抗不良情绪和症状,从而提高人类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4]。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自信理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特征。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可把自信视为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维度多层次系统。自信系统由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具体自信子系统又可以划分为更小的身体自信、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次子系统。[5]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用心体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有着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如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人际沟通理论等,这些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6]。
(二)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取向自信团体心理辅导简案
单 元 |
主 题 |
目 标 |
主要内容 |
一 |
美丽花园 |
1、相互认识 2、体验安全感和归属感 3、形成规范 |
1、介绍我的新朋友 2、无家可归 3、心有千千结 4、花儿朵朵 |
二 |
积极自我 |
1、 认识自我 2、 接纳自我 3、 在发现和肯定优势自我中提升自信 |
1、自画像 2、房、树、人测验 3、原生家庭水族馆 4、优势大转盘 |
三 |
积极情绪 |
1、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 2、掌握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3、在积极情绪体验中提升自信 |
1、情绪传真 2、放松训练 3、虫子爬墙 |
四 |
积极锻练 |
1、关注身体健康 2、提高身体素质 3、在积极运动中提升身体自信 |
1、火车快飞 2、珠行万里 3、无敌风火轮 4、搭桥过河 5、多人多足等 |
五 |
积极学习 |
1、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2、掌握时间管理的策略 3、在优势学习中提升学业自信 |
1、学习风格定位 2、时间馅饼 3、超效方法 |
六 |
积极交往 |
1、 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在积极交往中提升人际自信 |
1、组歌比武 2、优点轰炸 3、 博弈游戏 |
七 |
积极应对 |
1、 发掘成员的韧性 2、 发展成员的抗挫折能力 3、 在积极应对中提升自信 |
1、生命底色 2、生死对话 3、核桃和红枣 |
八 |
积极成长 |
1、 了解和澄清价值观 2、 了解生涯的概念,唤起生涯意识 3、 在积极规划中提升自信 |
1、价值拍卖 2、九分格(我的人生) 3、生涯彩虹 |
九 |
自信花开 |
1、 巩固学习心得与经验 2、 成员相互鼓励,增强自信 3、 结束团体。 |
1、回首来时 2、传递自信 3、温馨祝福 4、自信花开 |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
第一单元的活动开始后,成员在优扬、舒缓的轻音乐中随机两两配对,相互介绍和认识对方。任务完成后大家重新围坐在一起,轮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代替新朋友作自我介绍,轻松、风趣的介绍形式让成员迅速打破陌生的僵局,熟悉起来。“无家可归”和“心有千千结”的活动让成员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和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拉近了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团体凝聚力。在“美丽花园”的环节请团体成员商定团体规范并写在自己选择的花朵上,活动结束时请成员将花朵粘贴在海报上。
第二单元以积极自我为主题,在认识自我的环节中采用了“自画像”、 “原生家庭水族馆”等投射测验,对成员进行绘画心理分析,帮助成员了解和认识自我。 “优势大转盘”的活动让成员充分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在发现、肯定和悦纳优势自我中提升自信。
第三单元通过“情绪传真”、“放松训练”和“虫子爬墙”等活动引导成员学习情绪的分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等基本理论,掌握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行为训练”和“认知-行为矫正”等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在轻松、愉快和幽默的氛围中让成员体验积极情绪所带来的自信和快乐。
第四单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在学生活动中心进行,成员在“火车快飞”、“珠行万里”、“无敌风火轮”、“搭桥过河”、“多人多足”等活动中玩得非常兴奋和开心,在积极运动和竞争中她们收获了身体的自信。
第五单元的活动开展按照层级递进的原则进行。“学习风格定位”帮助成员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时间馅饼”的活动引导成员对自身的时间管理有一个全面认识,探讨和找寻最佳的学习方法。“超效方法”活动让成员认识到学习的效果更多的与个体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倡导成员根据学习风格特点设计学习计划,进行优势学习,提升学业自信。
第六单元通过“组歌比武”、“优点轰炸”和“博奕游戏”等活动为成员创设人际交往的情境,让成员从活动中归纳出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积极交往中收获人际自信。
第七单元的“生命的底色”活动中请成员在白纸上用横坐标和纵坐标标示出生命历程中的高峰和低谷,并在相应区域涂上颜色。画完后成员围坐在一起分享经历的挫折和成功。其中一位成员小A在谈到初二时父亲的去世对自己的影响时眼圈发红,指导者适时地引入了第二个活动“跨时空的对话”,运用“心理剧”和“空椅技术”让小A分别扮演自已和父亲进行跨时空的对话,现场让所有的成员深深地震憾和感动,特别是小B,可能感同深受,哭得也较伤心。活动结束时,小A擦干眼泪表示:“自己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结束遗憾,以后会更坚强、幸福地生活下去”,成员们对她抱以热烈的掌声。最后指导者用“核桃和红枣”的故事启示成员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培养韧性,收获自信和幸福。本单元活动结束后,指导者单独约小A和小B分别各进行了一次个体咨询,帮助她们进一步处理情绪问题,调整认知,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下一阶段的活动。
第八单元通过“价值拍卖”活动帮助成员澄清价值观,“九分格(我的人生)”帮助成员了解生涯阶段和生涯角色,从生涯发展角度审视个人的生命历程,以唤起生涯意识。在“生涯彩虹”活动中,经过讨论,确定出团体成员在人生各阶段所要扮演的主要生涯角色,仿照舒伯的生涯彩虹图[7],根据在各个阶段每种角色的涉入程度,描绘出“我的生涯彩虹图”。
第九单元为结束的阶段,成员们通过“回首来时”和“传递自信”等活动回顾和总结所学的知识,欣赏过去两个月中取得的成功。在“温馨祝福”的环节每位成员轮流在其他成员的花瓣上写下自己的真诚祝福,最后指导者给每位成员送上一朵写有评语、希望和祝福的花,并和成员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幅自信花朵幸福绽放的甜美画面。结束时,成员依依不舍,有人提议新建一个QQ群,大家都加入,QQ群的名字就叫自信花朵幸福绽放,大家纷纷赞成。三个月后团体成员再次会面,大家交流近况并完成后测。此后成员们在QQ群里不定期的交流和互动。
五、效果评估
活动效果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进行评估。
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以及三个月后用《大学生自信量表》[1]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2]两个量表对团体心理辅导组和控制组进行测量,将测量得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1、前后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在整体自信、社交自信和社交苦恼三个维度上存在前后测及追踪测试之间的显著差异(F=5.042**)。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前测和后测之间,在整体自信、社交自信和社交苦恼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q=-9.050**、-5.000**和2.650*;前测和追踪测试在社交自信和社交苦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q=-4.150**和2.100*)。2、组间比较:前测两组无差异;后测团体心理辅导组在整体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SAD总分和社交回避上显著优于控制组(q=8.183**、4.767**、6.500**、-3.333* 、-2.283**);追踪测试中团体心理辅导组在社交自信上显著优于控制组(q=5.017**)。以上结果说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自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提高需关爱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且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有一定的长效性。
定性方法包括指导者的观察记录和团体活动结束时成员的体会和希望。经过两个多月的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发现绝大部分成员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无论是认知上还是行动上都变得更为积极、乐观和自信。许多成员在活动结束时纷纷表示:“自信团体心理辅导如同一缕阳光,照耀着自己的心灵,洒向更广的空间,这样的活动让人很放松和开心”;“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充满爱的团体中,我获得了力量和支持,我要插上自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自信团体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更客观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我会重拾自信,快乐成长”。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某日小A在校园中偶遇指导者,主动上前打招呼,她问“自信花朵幸福绽放”的团体辅导活动还有吗?寝室里的同学觉得挺好玩,想参加。指导者告诉她,以后类似的活动还会经常开展,请关注学生工作部星网或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心灵驿站”微信公众阅号,小A微笑着和指导者再见。
此后,指导者将本案例报送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获评湖南省高校心研会第二届案例评选一等奖,当指导者把这个消息在QQ群里和成员们分享,成员们无比振奋、激动和自豪。此后一两年内,成员陆续毕业离校,大家在QQ群里道别、祝福。指导者一直在网络上关注和追踪成员们成长与发展。姑娘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收获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位姑娘原本幸福的生活遇到了一些挫折,夫妻两地分居,怀孕7个月意外流产……指导者在QQ上给她留言、鼓励。几个月后,姑娘重新振作起来,她的孩子现在已经1岁,她经常参加单位的扶贫支教活动,送教到乡村……指导者在QQ群里祝福所有的成员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让自信之花长久地绽放。
六、总结与体会
1、选取需关爱的女大学生群体作为自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关爱女大学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其自信心的状况值得关注。目前关于这个群体自信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理论上的探讨,对需关爱女大学生开展自信培养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很少见到,因此选取这个群体的女大学生作为本案例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溶于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需关爱女大学生自信提升,有独特的辅导优势。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于需关爱女大学生自信的提升有独特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的眼光看待个体,这与需关爱女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相吻合;自信与其它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积极心理辅导着力于培养成员积极的人格品质,这对成员自信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与需关爱女大学生自信缺乏原因的复杂性相对应;团体辅导中的人际互动可以为需关爱女大学生们创造实践机会,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对于需关爱女大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自信体辅导不但能帮她们接纳自我,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发现优势,建立自信,不断成长。
3、结构式和非结构式相结合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更有利于成员的反思和成长。本案例在传统的结构式团体方案设计上有所突破,以结构式为主,非结构式为辅,采用两者结合的形式,随着团体深入和成员出现的问题,动态地改进方案设计,更有利于成员问题的解决和成长。
4、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有助于辅导效果的增强。在本案例第七单元的活动中,触动了个别成员如小A和小B的某些情结或者创伤、引发了激动的情绪,小A的情绪虽在当时基本处理,小B的情绪却因时间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单元活动结束后指导者分别约谈两位,对她们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进一步协助她们处理情绪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团体心理辅导结束成员QQ交流平台的建立有助于辅导效果的巩固。自信的提高涉及人格问题,影响因素较复杂,其中包括成员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其改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成长效果相对缓慢些[8]。团体心理辅导的时效有限,成员离开了团体,自信心也会随之反弹。可在团体辅导结束时鼓励小组成员间建立QQ或微信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保持长期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自信提升的长效机制,能很好地巩固辅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特刊).
[3]李向阳等.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的实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20(11).
[4]Seligman ME, Rashid T, Park AC. Positive Psychotherapy.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 61(8): 774-788.
[5]车丽萍.自信心及培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0一52.
[7]魏潾,李广才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科学出版社,2010.05.
[8]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4-152